校史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藏研究 > 校史文化 > 正文

(先生之风)周惠久和他的“金花”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2019-08-01    点击量: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试行“高教六十条”的过程中,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一定成绩。其中,周惠久教授主持的“金属宏观强度研究项目”被誉为高教部直属高校科研成果“五朵金花”之一。

周惠久(1909—1999),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长期从事金属材料、热加工、热处理、材料强度等方面的科技工作和教育事业。解放前,先生曾在交大任教两年。解放后,自1952年起他又回到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任教授。他主持筹建了我国第一个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和第一个铸造专业,组建我国第一个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所。由他主编的我国第一本《金属机械性能》教材在国内教育界和工程界产生重大影响。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周先生针对当时我国引进的苏联机械产品及其设计规范中出现的金属材料冲击韧性偏高、使用强度偏低,因而造成机械产品粗大笨重且使用寿命不长的情况,提出了小能量多次冲击抗力理论,并不断取得丰硕成果。1965年,在北京举行全国高教部直属高校科学研究成果与新产品展览会上,我校七项成果展出。由周先生主持的金属宏观强度研究项目中的多次冲击抗力理论,由于其能够充分发挥金属材料的强度潜力,在减轻机械产品重量、延长寿命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国民经济意义,从而获得高度评价和广泛关注,并与人工合成胰岛素等项目一起并列为当时五项最重大的科研成果。

而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深远影响的,还有他对低碳马氏体的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1983年他带领课题组攻克了“低碳马氏体应用基础及开发技术”难题,于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了弘扬周先生的科学精神和教育思想,学校于先生90华诞时特设立“周惠久院士基金会”,并在校园中矗立了一尊周惠久先生半身铜像。师生们还曾为铜像配诗一首,以抒对先生的纪念缅怀之情——

强度理论创一流,材料力学争上游;

追求真理身影正,培植桃李遍环球;

教书育人终生业,五朵金花彰春秋;

德望常昭忠可钦,日月天地周惠久。

注:本文诗句引自《交大校园里的人物雕像》一文,作者何卓烈、徐茂义、韩国利、林黎明、赵星明

作者:史瑞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