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藏研究 > 校史文化 > 正文

(先生之风)徐佐夏:西北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的拓荒者

发布时间:2019-08-01    点击量:

徐佐夏,字益甫,1917年6月毕业于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2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并获博士学位,毕业留校任药理研究所研究员,在德国发表多篇研究论文。1924年回国后被母校聘为药物教授,1927年任药物主任兼预科主任,是北平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奠基人。1933年3月至9月在日本东京帝大学习,1937年3月重返柏林大学学习,卢沟桥事变后回国,参加了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创建。1937年11月底至1938年2月,他带领医学院师生30余人组成抗日宣传队,从西安经宝鸡,前往汉中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1939年8月,徐佐夏受聘为国立西北医学院首任院长,他坚持以“造就医学专材并研究医学高深学术及发展西北医疗卫生事业”为宗旨,延聘国内学者和优秀毕业生任教,健全基础和临床学科,建立实施规章制度20余项;修建房屋校舍,改善办学条件;创建子弟小学;将附属诊所扩建为附属医院,先后聘颜守民、王同观、赵清华任院长,增加床位到80张,每年门诊、住院诊病数万人次;在南郑县城内汉台成立门诊部;成立中药研究所和地方病研究所,开展提取中药有效成份以代替西药研究,以土硼砂原料提取医用硼砂;建立解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细菌学和生理实验室;主编出版《国立西北医学院院刊》(月刊);1942年出版所著《实验药理学》和《处方学》;他还兼任药理学和部分生理学教学。

徐佐夏主持院务期间,学校对学生实行月考,开展国语、德语演讲和论文比赛,举办运动会,组织音乐队演出,扩大科学化运动宣传,举办抗日募捐画展,进行公共卫生社会实践和医疗队下乡服务,组织毕业生和五年级学生前往前线抗战,医学教育抗战文化活动气氛活跃。面对偏僻、艰苦的教学环境和持续不断的日机轰炸,他坚持西北医学院办学“一则在培植公医人才,以补充公医之不足。一则在发展西北医学教育,推动西北医学之建设,其有关于抗战大业者至重”,要求师生“明理论”“重实际”“维道德”,从“立志”“服务”“求进步”“负责任”“习勤劳事”“应征调”六方面向毕业生提出期望。

1944年1月学校爆发长时间罢课学潮,5月30日徐佐夏获准辞去西北医学院院长职务,6月离开工作20年的母校。于当年9月至1945年3月在陕西省立医专任药理学教授,再往重庆北碚国立江苏医学院任教。他在陕坚持医学抗战七年半,为西北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1951年至1967年间,徐佐夏任山东大学医学院、青岛医学院院长,全国一、二、三届人大代表,195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教授。期间研治药物10余种,出版多种药学专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曾应北海舰队副司令邓兆祥之邀进行海军抗眩晕药物研究并获成功。1971年逝世。

作者: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