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藏研究 > 校史文化 > 正文

(先生之风) 黄竹斋:医学部中医学主要创立者

发布时间:2019-08-01    点击量:

1954年10月3日,西北医学院聘请全国著名中医学家黄竹斋及其入室弟子米伯让来附属医院筹建中医科并于14日开诊。在全国高等西医院校中,我校是最早开设中医学科的一批。

中医科成立后由黄竹斋任主任,设诊断、针灸两室,除门诊接诊,还开展各科中医会诊,在内科合作开设病床5张,重点研究中风、黄疸、高血压、肺结核等病。师徒二人家住长安县少陵塬韦曲东双竹村土窑,距西安城内附属医院近30里,每天步行往返,开展中医诊治,进行中医培训,协助医院成立中药房,购买中医书籍,绘制针灸挂图,创制针灸模具,汇编中药处方,补充专业人员,为患者增添新的诊治途径,使中医学科建设和中西医结合诊治在较短时间得到较快发展,收效明显。卫生部在京筹建国内首家大型中医医院——西苑医院于1955年12月建成开诊,黄竹斋应筹备负责人尤祥斋女士邀请被调任该院针灸科主任。

黄竹斋(1886—1960),原名黄维翰,自幼随父在西安以打铁、修理枪械为生。他天性聪慧,16岁开始自学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后拜长安县名儒王敬如为师,博览经史百家之书,钻研中医、西医、物理、数学、天文学等现代科学。1911年起,曾任陕西临潼东北两团练大使行营军械官1年,河南怀庆胡景翼国民军第二军教导团第二营军医长7个月,国民军陕军驻陕独立第三师军械官兼第一旅军医官1年;担任西安红十字会附设女校校长、陕西省立天文馆主任、陕西省救济院主任、陕西省孔教会副会长等职。参加反对国民党取消中医运动,在南京任中央国医馆编审委员、卫生署中医委员、中医救护医院副院长,抗战时编撰《伤科辑要》供战时救护之用。他周游全国各地,拜谒南阳医圣祠,遍访名医和医学典籍,1939年在陕将自己手抄张仲景后代所藏《伤寒杂病论》第12稿共16卷通过社会捐资刻板印刷250部,使其流传。1940年从西安南四府街移往长安少陵塬凿窑居住,潜心行医著述。一生著有《难经会通》、《道德经会通》《周易会通》《天文学》《经天星座歌》《针灸经穴图考》《伤寒论集注》《金匮要略集注》《伤寒杂病论会通》《针灸经穴歌赋读本》《竹斋丛刊》《医事丛刊》《中医医史源流歌》《伤寒金匮要略新译》《本草考业》《医圣张仲景传》《孙真人传》等近百种(已出版20余种)。

自1956年3月至1957年11月,他用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100例(21例辅助生乌头膏外敷),有效率达97.9%;至1958年11月针药合用治疗中风瘫痪病合计100例,收到显著疗效,相关总结以论文发表。

黄竹斋医术高超,毕生崇尚仲景学说,治疗方法多样,惯用经方,针灸多用三棱长针,亦能随地取材,常收“手到病除”之效。为乡邻亲友治病不收分文且常赠药物;在西安为陕西省主席邵力子针灸治愈肩周炎,在北京为民主德国驻华大使东布罗斯基治愈半身不遂。因学术成就巨大,被评为国家一级教授,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接见,获授北京市惟一“特级中医师”。逝世后葬北京八宝山公墓。

作者: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