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藏研究 > 校史文化 > 正文

(英俊济跄)韩启德在陕西的难忘岁月*

发布时间:2019-08-01    点击量:

韩启德,1945年7月生于上海,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病理生理学家,现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编者注)

1962年,韩启德考取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1968年,韩启德被分配到陕西临潼的一个公社卫生院,当上一名“赤脚医生”,一干就是10年。当时周围没有一个受过医学院教育的医生,此时各式各样的病人都由他接诊,病人大多文化程度低,再加上一口难懂的陕西方言,经常连病情都难以听清。韩启德要一一仔细观察询问,搞清病情,然后对照病情翻阅有限的几本专业书籍进行诊治。病情实在危急无条件医治时,他就赶紧护送患者到大医院治疗,并留下来学习大医院医生们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韩启德一边努力钻研,苦读书本,一边勇于实践,碰到什么问题,就学什么问题。

除了常见病之外,韩启德还要面对许多千奇百怪的疑难杂症。为了使每一位就诊的农民能够得到有效医治,他自学了儿科、妇科、有不少农民习惯于中医诊治,韩启德就学习中医中药与针灸,学会了

中西药结合诊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那个没有一张像样病床的卫生院里,病人牙痛,韩启德会拔牙,于是病人相传韩医生拔牙不痛;对晚期心衰病人,韩启德用一毛多钱的毛地黄片使病人病情缓解,病人们就传韩医生能起死回生;中学生互相打闹造成髌骨脱臼,担架抬来,韩启德用手法复位后活蹦乱跳地跑回去了;病人腹部长了一个“瘤子”,韩启德用手一摸就知道是“柿石”,临潼盛产柿子,当地人得“柿石”的很多,开一刀,从胃里取出来就好了。

之后,他又相继建起了手术室、化验室、创造条件开展各种手术,从白内障、鼻息肉、扁桃体、阑尾炎、肠梗阻、疝气、大隐静脉曲张等手术,一直扩展到更大的手术。韩启德在农村行医10年,为无数病人解除了病痛,成为一名备受群众欢迎的全科医师。

这十年里,韩启德把自己全部精力和热情献给了患者。每做出一份努力,都能够得到一种生命的回报。早晨起来,韩启德经常发现窗外放着用手帕包着的一捧鸡蛋或几个白馍,没有留名,没有谢语,老百姓的感情最淳朴,最真诚,也最感人。韩启德感觉到这是对他最大的犒赏,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这份感情潜移默化地使我对人生产生了一个理念,就是为别人解决问题比给自己满足更快乐。

1977年,韩启德在参加陕西省举办的一个冠心病、高血压病学习班时,刻苦认真,总是爱提问题,引起了西安医学院(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编者注)教授、著名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家卢兴的注意。

那时候,卢教授正在编写改革开放后第一本病理生理学教学参考书,他让韩启德帮助他翻译几篇外文书稿。韩启德苦干几天把文章译出。当他把文章放在卢教授面前时,卢教授很惊讶,他想不到经过10年动乱,居然还有这样的年轻人保持着这么强的英文翻译能力。而韩启德也被卢教授渊博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所吸引;他们很快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以至后来韩启德竟放弃了报考上医研究生的机会而成了卢兴教授的研究生。

韩启德非常珍惜这迟来的学习机会。三年时间,韩启德几乎是在实验室和图书馆里度过的。在卢教授指导下,韩启德与同学建成了大鼠心肌梗塞模型,探索总结出一套测定心功能的方法,在缩小心肌梗塞范围的研究中得到了一些重要发现。这种测定心功能的方法逐渐推

广到全国,直到现在依然广泛使用。这些成果荣获陕西省科研成果二等奖和陕西省卫生厅科研成果二等奖。

1982年,韩启德获得硕士学位,分配到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工作,离开了陕西这片热土。(编者注)

本文节选自朱军、戴红著《韩启德——情系苍生,不负重托》一文(文题略作修改),载于《决策与信息》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