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藏研究 > 校史文化 > 正文

(英俊济跄)蒋新松:中国机器人之父

发布时间:2019-08-01    点击量: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如神话般的场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早已不是神话。“海人一号”——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早在1985年就已在旅顺港海域试航并取得成功,迈出了国人“下五洋”之夙愿由梦想转入实践的一大步,也标志着中国高技术自动化领域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进入一个新阶段。

与“海人一号”一同载入史册的还有它的总设计师蒋新松。蒋新松(1931-1997),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国家863计划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从事人工智能自动化研究与应用工作,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1951年,蒋新松考入交通大学电机系。解放之初的交大,经过院系调整之后,已然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机、电方面尤其得到加强,为其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底。

20世纪70年代,已在工作岗位奋战近二十年的蒋新松,颇具前瞻性地将研究视角投向海洋世界,大胆地提出了将机器人应用于海洋领域的构想,并正式向中国科学院提出开展此项研究的建议。文革结束后,科学界迎来了春天的暖阳,蒋新松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研制计划被正式列为自动化领域发展方向之一,奏响了我国自主研发深海运载器的序曲。

1985年“海人一号”试航成功,大大提振了国人信心。随后,蒋新松的“水下机器人”研究项目被列为我国863计划中自动化领域的重点项目,开启尝试向世界科技前沿看齐的技术攻关。从最初300米浅海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到1000米无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再到6000米深海自治水下机器人,蒋新松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如同上了弦的发条,紧随时代步伐,以战略家的眼光追踪国际前沿课题,为我国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水下机器人研制队伍;建成了国内唯一能提供系列化水下机器人产品的生产基地;同时创建了国家机器人技术研究开发工程中心和机器人学开放实验室。

1995年8月在烟波浩渺的太平洋海域,我国第一台6000米水下机器人“CR-01”号,完成水下考察作业并成功返回海面。其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6000米级水下机器人核心技术的国家,被视为“中国在深海放出的第一颗海底返回卫星”,为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此后不到两年时间,蒋新松就因病永远离开了他最热爱的科学事业。中央几部委曾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学习蒋新松的事迹精神。交大人也当缅怀和铭记,这位一生将“祖国和科学”视为“心目中的依恋与追求”的校友学长。

作者:史瑞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