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藏研究 > 校史文化 > 正文

(西迁华章)进入国家重点建设时期

发布时间:2019-07-31    点击量: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党中央做出“关于推行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高等教育事业从“文革”结束时的恢复阶段进入改革阶段。西安交大认真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建立了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于“七五”“八五”期间,成为国家重点建设大学。

根据经济建设和发展高新技术需要,学校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增设新的学科,由过去以机电动为主的理工科大学,逐步发展为以工科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同时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研究,在课程体系内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建设等方面大胆探索改革: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环节;加强教学管理,实行学年学分制;举办教学改革试点班,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按校、院、系新体制进行招生,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等等。这些措施,有力地提高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全国第一、二届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评比中,学校共获奖17项,其中特等奖2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为推动科学研究与国民经济发展相结合,使研究工作和人才培养在高层次上面向经济建设,学校申请利用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和世界银行贷款建设了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984年,国家计委正式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首批决定建设10个实验室,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的重点领域,其后转向工程技术领域。至1993年,先后共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81个,其中“材料”“工程”类实验室有16个,我校有5个,占近1/3。它们分别为: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1985年)、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1990年),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另有专业性国家实验室6个:电子物理器件国家专业实验室(1987年),精细功能电子材料和器件国家专业实验室、现代医学电子技术及仪器国家专业实验室、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1990年),润滑理论及轴承转子系统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1993年)和流体机械与压缩机国家工程中心(1995年)等。学校的国家级实验室在数量规模上位列全国高校前茅。国家级实验室汇聚了校内外最优秀的一批领军人物,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完成了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项(包括重大、重点项目7项)、“863”高科技项目33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1项;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如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原来以金属材料强度为主等;推动了学科的交叉与联合,加强了学校11个重点学科的实力。

这一时期,学校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承担国家重点攻关任务,取得了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如国内第一台JTR-1型教学机器人,第一台高温超导电动机模型机,第一台智能计算机Lisp-MI系统,第一台空调用SC-3000涡旋式压缩机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流动状态全可控扭曲叶片及离心式机泵增产节能型转子技术”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和国家教委最高奖。“地下输油管堵点探测仪”荣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全可控涡节能压缩机转子技术”和“火电厂热系统节能理论及其应用”两项成果,进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之列……。1978年至1995年间,学校共取得科研成果1000余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发明奖共计70余项,位列全国高校前列。

作者:杨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