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藏研究 > 校史文化 > 正文

(长河撷英)西迁抗战——扎根建设大西北的医学高等教育先行者

发布时间:2019-07-31    点击量:

清朝衰亡,民国以降;百业待兴,医学更张。1912年夏秋,中华民国教育总长范源濂多次约请从日本金泽医学专门学校留学归国的杭州人汤尔和来京商谈筹建西医院校事宜。1912年10月16日任命汤尔和为首任校长,10月26日颁发校章,标志着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出资兴办的高等西医学校——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正式成立。经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1923年9月)、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1927年8月),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1928年11月),直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平津相继沦陷。当此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按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号令,号召全校西迁,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合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以保留高教火种,培养抗战力量,收抗战复兴之效。

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于10月18日在西安正式成立,设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六大学院共23系。11月15日开始上课,标志着西北地区大学教育从此奠基。医学院以北平大学医学院师资力量为基干,成为西安临大医学院创始者。

为避山西日机轰炸,西安临大于1938年3月16日开始大迁徙,夜间先从西安坐火车至宝鸡,再徒步翻越秦岭,4月中旬到达汉中,途中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于5月2日开学上课。医学院设在南郑县(现汉台区),6月18日,西北联大同意医学院借南郑卫生院筹建临时附属诊所,所长由王景槐担任。

1939年8月,因反对国民党特务统治,西北联大被教育部解体分立为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之前工学院、农学院已相继独立)。

1944年5月底,受校内罢课学潮影响,徐佐夏教授辞任院长,李宝田等16名教授、讲师和助教离院。著名生理学家侯宗濓教授继任西北医学院院长并于8月上任。

抗战西迁后,医学院学科建置齐全,学制延续北京时期6年制。师资力量堪称国内一流,教授多在国外(德、日、英、美等)留学,洪式闾为部聘教授(其中1956年被评为国家一、二级教授者达10余名之多)。汉中地处偏僻,交通阻塞,办学条件极其简陋,校舍设在破庙破寺和茅草房,课桌为土打垒木板,一个大教室容纳相背的两个班讲课。身处日机轰炸的危险环境下,临时校舍多次被日机炸毁,损失惨重;教务长兼耳鼻喉科教授杨其昌和学生陈德庥、栾汝芹惨遭在日机轰炸中不幸罹难。但广大师生不屈不挠,愈挫愈强,不断扩大教学规模,遵“以研究高深学问,培养专门之宗旨”,实行导师制,开展抄读会,建立多个基础学科研究室及多个临床专科诊察室,开设基础、临床课程近50门。教师们在校舍附近自行租赁民居,自编自印教材,秉烛备课研读;上课往返于田间小路,冒酷暑战严寒,顶风雨迎霜雪;在附属医院为广大群众诊治疾患,带教学生一丝不苟。学生在简陋的茅草房内认真读书学习,立志服务社会、服务抗战。同时,还主办护士、战时救护、公共卫生训练班,指导县卫生院和当地各诊所工作,组织诊疗队到乡村巡回医疗等。

国立西北医学院在8年抗战期间艰苦努力,发奋进取,每年在校学生200-300名左右,培养大学本科毕业生210余名,输送学生支援前线抗战,为抗战胜利乃至新中国的医学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端医学人才。

作者: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