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07年唐文治首创工科,1921年叶恭绰整组交通大学全面提升工科办学层次,到1928年孙科、黎照寰先后执掌交大,大力扩充工科。经过三十余年发展,在黎照寰任上,交大形成了五院齐飞(科学、管理、土木、机械和电机),两系并举(外文与中文)和一个研究所突进的局面,开创了“理、工、管”相结合的独特办学模式,呈现出一片“黄金时代”景象,被誉为“东方MIT”。
日新月异
学校办学设施规模进步巨大。1933年前后,学校建成执信西斋(学生宿舍),容闳堂(总办公厅)、工程馆和铁木工厂,以及工业化学、自动机等25个实验室。校园扩大120余亩,达到建国前最大规模。1935年中西文图书藏量达7.5万册,较1928年增加七成多,杂志近900余种,增加2倍,并新增国内外报纸50余种。
学科配制进步尤甚。土木科发展为土木工程学院,新增铁道工程,道路工程,构造工程3科;机械科扩充为机械工程学院,改设铁道机械、工业机械和自动机械3科;电机工程学院发展了电信门与电力门,管理科扩充为管理学院,新增铁道管理、公务管理和实业管理3科。原来的数理化三系,扩展为科学学院;原来的工业研究所扩充为含工业与经济两大部的交通大学研究所。
师生规模激增。1928年在校生为450人,1936年增至710人;1927年到1937年共有毕业生1400余人,是前30年总数的2倍;1928年全校教师有86人,其中教授27人,到1936年教师180人,其中教授66人,均增长一倍。
科研突飞猛进。交大研究所工业研究部共完成38个项目,经济研究部完成16个研究项目,出版著作12部,完成社会各界委托实验材料1500件。各学院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共发表论文400多篇。
交大精神凸显。历经三十年,交大校风“谆、实”,学生“努力求学,实心任事”,形成“爱国不忘求学,求学不忘爱国”(黎照寰语)之大学精神。
“教授”治校
1928年到1937年,是解放前交大历史上的一个快速发展期,其成因很多,除当时国内外趋缓局势下民族工业的大发展因素外,学校会议制度的健全与治理模式的教授化,亦是一重要原因。根据组织章程,学校除建立了基本的校务会议、教务会议、院务会议及系务会议制度外,为满足大学事务扩展需要,还设置了许多永久或临时性专门委员会,以加强学校计划的制订与执行。学校各级委员会委员由校长聘选,其中教授比重较大,呈现出鲜明的校长领导下的教授化治理特点。
以1936年为例,交大校务、教务委员会委员中,教授占比2/3,职员仅占1/3。学校常设17个委员会(含课程、设备、考试、招生、图书、出版、奖励、辩论、训育、体育、演讲、校产等,涉及学校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委员也大多为第一线教授和教师。如教学考试委员会有委员18人,全部为教师,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1人;课程委员会委员11人,教师为8人,其中教授6人;总务方面的工务委员会有委员12人,11人为教师,教授10人(正教9人,副教1人);思想教导方面的训育委员会有委员8人,除唐院和平院训育主任,其余6人均为教授。而且,除黎照寰校长任主席的7个委员会外,其余10个委员会主席均由知名教授(9正,1副)担任。由此足见,学校管理组织体系保证了教授对学校治理的话语权,利于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务治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教授治理效果明显。如1930年代初成立的图书委员会,大大加快了图书馆建设。图书委员会由黎照寰校长任主席,图书馆馆长杜定友任秘书,钟伟成等各学院院长及中西文系主任唐庆诒、陈柱任委员。委员会通过加强对图书馆及各学科购书计划、经费预决算以及图书馆主要法条等的审定,使图书馆工作发展迅猛,图书馆内功能日益完善,藏书数量陡增,图书馆服务与安保进一步加强。
群星璀璨
1930年前后,学校办学规模与水平日新月异,人才辈出,日后成为中国各领域开拓者或领航者不计其数,仅院士即有数十人,另有著名社会活动家汪道涵、董寅初,企业家王安等。老学长们的丰采闪烁古今,有必要重温其一二成就,以与来者共勉。
土木系科:
曾主持研究制订珠峰海拔测量技术方案,实测数值获国际公认的陈永龄院士(1931年):
中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奠基人王之卓院士(1932年);
中国水利泰斗张光斗院士(1934年);
机械系科:
“两弹一星”功勋,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航天之父”“导弹之父”——钱学森院士(1934年);
电机系科:
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蔡金涛院士(1930年);
“中国冶金新工艺的开拓者”李文采院士(1931年);
新中国电器工业的奠基人褚应璜院士(1931年);
国内自制最大交流同步发电机与国内最大高速感应电动机的设计者丁舜年院士(1932年);
国内首创机电结合的动力工程学科和热工仪表自动化专业的钱钟韩院士(1933年);
张煦(1934年),中国光纤通信的带头人;
张钟俊(1934年),中国自动控制、系统工程教育和研究的开拓者;
侯德原(1935年),中国电信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罗沛霖,(1935年),曾主持筹建中国第一个大型电子元件联合厂及组织研制中国第一部超远程雷达;
吴祖垲(1937年),中国日光灯、电子束管产业开拓者,被誉为“中国电子束管之父”;
孙俊人(1938年),曾创办国内第一个雷达工程系。
另外,叶玄学长(1937年),是台湾中央研究院数理科学组院士。(文中所列院士仅为交通大学上海本部部分毕业生,不含唐院和平两院毕业生)
交大黄金时代的到来,既与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国内局势趋缓,民族工业复兴,铁道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学校财力充沛有关;又与黎照寰及前任几位校长的科学办学思路与努力进取有关。
办学理念务实。坚持“(铁道)部路(铁路)校”结合与“建教”结合的办学理念,紧密围绕国内交通与铁路建设实际,发展亟需学科,培养务实人才;创建“理工管”相互支撑的学科格局,培养更具适应力与创新力的实业人才;
坚持大学自治和学术自主。学校成立17个专门会议组织,由学校教职工组成专门委员会,负责学校各方具体事务的组织运行。
大师云集,办学品质跃升。钟兆琳、钟伟成、李谦若、张廷金、徐名材、周铭、胡敦复、胡刚复、裘维裕、唐庆怡等一大批知名教授就教交大,使教学科研实力大增。
作者:杨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