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研并没有特殊的奥妙,倒是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动力和明确的目标。这个动力就是为国争光的责任感,这个目标就是要把理想变为现实的事业心。”①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校友陈惠波勇攀科学高峰的动力之源。
陈惠波,西安交大应用力学专业1964届毕业生,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曾任山西省科委副主任等职。陈惠波入学之时,正值交通大学西安部分与上海部分独立建校的那一年。西安交大在老校长彭康的带领下,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注重打好学生“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回忆曾经求学的经历,陈惠波这样写道:“正是老师们严谨、科学的作风,使我们受到熏陶。”“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符合辩证法的教育,使我走上工作岗位一年左右就能独立承担一些研究课题。”②
1972年,已在太原重型机械厂工作多年的陈惠波接到一项工作任务,与几位专家一起调试国内自行设计制造的一台新型钢管矫直机。调试中,他认为此型钢管矫直机之所以出废品率较高的原因在于机器设计时所采用的“单叶双曲线”理论有问题。而该理论在当时已是国内外设计钢管矫直机普遍应用的理论,其创立者是被誉为“世界权威”的苏联专家采里科夫。陈惠波试图挑战世界权威的举动,无疑被很多人视为异想天开、自不量力。然而,科学路上追求真理并无止境的信念,驱动他义无反顾地沿着自己大胆假定的思路去耐心、小心地加以求证。当时的科研条件,连一台像样的计算机设备都无处可寻,起初的公式推导只能靠手算来完成。艰辛过程的各种滋味恐怕只有陈惠波本人最能体会了。
经过一年多的理论探索和实验求证,陈惠波所创立的理论经受住实践的检验,证明比“世界权威”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更能正确反映钢管同矫直辊接触的轨迹,可以大大提升机器的工作性能。媒体竞相报道:“青年技术员陈惠波打败‘世界权威’,创立了钢管矫直机辊形新理论,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③
从1975年起,陈惠波又接受新任务,开始研究无缝钢管工业的主轧机,成为第一个解决存在近百年的无缝钢管穿轧机问题的高级工程师,为我国的轧钢技术做出重大贡献。1982年他同时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和二等奖,是我国同年获得两项国家发明奖的第一人。
作者:史瑞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