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咏秋,固体力学家、复合材料力学家、教育家,曾入选美国传记研究所《世界名人传记》和《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力学卷》。
历经“七七事变”和家乡沦陷的洗礼,青少年时期的蒋咏秋即决心学有所成以振兴祖国。求学期间,他异常刻苦,高中毕业后以全班第一名成绩被保送到西北工学院,1942年又以最优的成绩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1947年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主修结构力学,副修工程数学,并用短短三年时间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蒋咏秋响应祖国召唤,放弃在美的优越环境选择到条件艰苦的大西北从事科教工作。
1957年,蒋咏秋调入交通大学(西安部分)任教,直至1997年退休,曾历任水利系、数理力学系副主任和工程力学系主任,期间始终坚持为本科和研究生教授专业课。他在交大前后工作40年,为我校工程力学系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1957年,为了适应经济与国防建设需要,交大西安部分在工科院校中率先创办工程力学专业并开始招生,当时五年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尚未具体化,蒋咏秋与朱城、嵇醒等教授一起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师资培养计划及筹建实验室。蒋咏秋还讲授了弹性力学、塑性力学等课,并自编教材、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和下厂进行生产实习。1962年,面对着即将毕业的第一届应用力学专业学生,蒋咏秋十分欣慰地说:“应用力学专业是我校西迁后数理系新设的一个专业,1957年开始招生,现在有第一届毕业生了……应届毕业生已按照教学计划学完了全部必修课程,‘实验应力分析’及‘震动’等实验室都从无到有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有部分设备是结合科学研究自制的。”蒋咏秋教学认真负责,对青年学生关爱有加,学生成才者不计其数,其中佼佼者有享誉国际的著名力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锁志刚教授、高华健教授,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获得者陈曦教授等。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蒋咏秋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力学方面建树颇丰,先后正式出版了《塑性力学基础》《弹性力学基础》《复合材料力学》《应用工程力学手册》等4部著作,译注《结构的塑性分析》一部;在国内外一级刊物及国际学术会上发表论文90余篇;他主持的国家“六五”攻关项目、航天部火箭壳体研制项目等,获得了国家科委、财政部的优秀成果奖。其中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壳优化设计相关研究,已成功应用到发电机复合材料的保护上。1979年,蒋咏秋了解到复合材料在国际上的研究进展很快,便立即申请在西安交通大学力学系开设了复合材料力学课,还派教师出国进修。通过潜心研究,蒋先生建立了单一损伤因素导致材料刚度下降与残余寿命间的关系分析方案,创建了细观力学模型,成功地分析并解决了复合材料疲劳寿命问题。
蒋咏秋在促进西安交大与海外学校的交流,引进优秀学术人才方面做出了贡献。1979年12月,蒋咏秋邀请了当时在美国里海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一对台胞博士夫妇回国,夫妇二人被他的真诚打动,从1980年到西安交大任教长达10年;20世纪80年代,为了尽快提高我国复合材料的科研水平,蒋咏秋先后邀请7位海外著名专家来华讲学;1996年及2000年促成明尼苏达大学两位校长率团来校访问等。
作者:康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