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西迁近六十年来,校园建设成就巨大,校园文化内涵丰富,每一座建筑,每一个景点都是学校历史发展的见证,例如“钱学森图书馆”北馆门前那一对青年学子的塑像,就充满了美感,青春活力感,奋发向上感。
1963年秋天我考入西安交大,到校第一天去图书馆四楼办理报到和注册手续,踏上图书馆台阶,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鲜活的、充满大学生青春活力形象的塑像,不由使我感到新奇和强烈的震撼。这组白色雕像东边的男生,身着长袖衬衫和西裤,仪表堂堂,正在昂首挺胸地把一枚火箭送入天空;西边的那位女生身着裙装,优雅端庄,手持书卷,凝视前方。迁校几十年来,这对男女学生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同时也目送着数十万名西安交大毕业生走出校园,奔向祖国各地。
图书馆是一所大学标志性的、具有中心地位的建筑,当年校领导肯定是给予了高度重视。西安交大的老图书馆建成于1961年7月,总建筑面积11189平方米,其中五层书库面积为2900平方米。其馆舍规模居于当时全国高校之首,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图书馆。这座宏大的书库是西安交大办学实力和水平的象征之一。据记载,1961年9月13日,来华访问的英国二战时期的著名军事统帅——蒙哥马利元帅,在李达上将和西安市时逸之市长陪同下到交大参观,元帅不时称赞“这是一座亚洲第一流的图书馆”。不难想见,在这样一座现代化建筑的入口,配以高水平的雕塑是相得益彰的设计,起到了对图书馆建筑“画龙点睛”的作用,也体现了交大人的匠心。
老图书馆前的这组雕塑体现着西安交大当时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征。东侧塑像基座上男生的身旁是一台电动机,西侧塑像基座上的女生身旁伴有一个大齿轮,加上男生手中的那枚火箭,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西安交通大学“以机电为主,向尖端进军”的专业布局和特征。这组雕塑用艺术形式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奋发学习,向科学进军”的主题,体现了交大学子的校风学风、学校领导坚持的正确办学方针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受经济“大跃进”的影响,高等教育战线也出现了动荡,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冲击。随着贯彻中央1960年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高教六十条”(1961年)、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广州会议)上的讲话,高教战线的形势得以好转。以彭康校长为首的校领导抓住机遇,从1961年起在西安交大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教学秩序的有力措施,大力提倡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红与专、个人与集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彭校长还及时提出青年学生要努力做到“三活跃”——思想活跃、学习活跃、生活活跃。由于突破了笼罩在人们思想上的禁区,使学校出现了“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彭校长语)。广大学生认真读书、刻苦钻研蔚然成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得以发扬。正是有了这样良好的思想氛围和学习氛围,才能产生图书馆前以“奋发学习,向科学进军”为主题的雕塑。这组塑像正是当时校园氛围的一种形象生动的描述。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真理和谬误颠倒,这两座雕塑的思想主题与“四人帮”的“卫星上天,红旗落地”谬论形成了对立的写照,险些遭到破坏,但最终能够得以保存,实为罕见,也是西安交大有识之士的历史性贡献。
母校图书馆前的这一对青年学子塑像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阅尽人间春色,至今仍然屹立着,用他们特有的、无声的肢体语言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交大学子的心灵。
作者:任庆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