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藏研究 > 校史文化 > 正文

(文脉承传)百廿交大 社团寻宗——交大早期的社团活动

发布时间:2019-08-01    点击量:

每年的社团博览会是学生们的盛大节日,届时各社团尽倾其有,各显神通,景象颇为壮观。遥想百年前,学生社团队伍虽不及现在的五分之一,内容也远没有今日丰富,但在困顿时局中仍有声有色,十分活跃,着实令人兴叹。

据史料记载,学校最早的学生社团可追溯至1906年成立的学生研究会,系由商务专科学生组建而成,专为管理西文图书和开展英语练习而立。次年,改为工程学会,每年邀请学界名人来校报告。此后,国文研究会、英文会、军乐队、同学会、技击部、南洋学会、铁路管理协会以及公学学生分会相继成立。至交通大学组建前,共有社团近20个,其中,南洋学会、同学会和公学学生分会为三大最具影响社团。按活动性质,社团主要分为学术研究类(国文研究会)、联谊类(同学会)、文体类(军乐队)和社会活动类(公学学生分会)等。

早期的学生社团规模不大,但特点突出。一方面紧扣课堂教学,成为巩固学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如国文研究会与英文会,即在通过增进学生对中英文语言的兴趣,提升语言表达和实践技能。1920年南洋铁路管理协会成立,主旨明确,即通过学术交流、编辑学报和邀请业界名人到校演讲等方式,以切磋学艺,增进管理专业知识。

第二方面,注重学生兴趣,全面养成学生素质。除注重学业知识的学术研究会外,早期的文体类社团活动也较为突出,对于学生体育精神与艺术素养的形成意义非同一般。如1915年体育会成立,主要负责组织各运动代表队,开展校级际比赛以及举办每年一度的运动会等。在东南诸省举办的球类、田径和联合运动会中,我校运动队屡获锦标,并为国家队贡献了杜荣堂(第五届远东运动会铁饼和五项全能冠军)等优秀运动员;学校军乐队亦远近闻名,意大利音乐家简拿曾任专门指导。军乐队除助阵校内重大活动,还应“海上各团体之请,赞助公众事业,颇受称道”。另外,在五四洪流中创建的公学学生分会,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社交能力的锻造很有裨益。

第三,社团涉及面广,学生参与度高,综为一体。学校社团涵盖学术研究,文体娱乐和社会活动,三者交织为一体,为学校造就桢干之材的必要补充。如国文研究会与英文会、体育会等,皆为全校学生共参与,群众基础相当好。

早期社团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与唐文治校长的极力支持密不可分。他认为,学校应极力提倡运动会、语言会、学术研究会和游艺会,此为“学生自动之事,莫不乐于赴从,任事之人足以习条理、练交际。同会之人通力合作,皆有练习之机会,异日效用于社会,不致乏应付联络之资。”另一方面,与我校素有的重中西学,重实践的传统很有关系。

南洋周刊社与南洋通讯社:最早的新闻社团

一所大学良好“声誉”的确立,既离不开过硬的育人科研产出,也离不开精心的新闻宣传。育人服务、新闻宣传二者都要硬。对于这一点,交大学子早有共识,在上世纪20年代即疾呼:只有“国人都明了我校详情”,方能“得援助和指导的机会,我校的前途也可天天得到光明”。此宣言的鼓倡者即为学校最早的新闻社团南洋周刊社与南洋通讯社。

南洋周刊社与通讯社分别创建于1921、1922年,属校学生会。南洋学刊社以“发扬学校精神,公开同学言论,增进学术兴趣,传播学校消息”为宗旨,凡本学校同学,能自愿服务本社者,均可入社为社员。1923年4月,学刊社章程确立,组织完备,编辑部工作制度确立,规定每周四举行例会,讨论稿件录用及社论态度。从1924年3月起,施行通讯员制,在校内特请十几位非社员同学担任各年级、各社团的通讯员,并聘请校友为特约通讯员。

《南洋周刊》为学校公开的独立刊物,是应时代之需,体现学生思想和学校学术思想结晶的平台,担负着“改进校内生活,灌输学识,传播消息,调剂学生生活”四方面使命。在第13、14期广告页中,还曾刊登有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书目简介。《南洋周刊》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甘肃等23个城市地区设有代办所,发行量曾一度达到每期1800份,行销海内外,毕业留学国外的同学,均以能订阅到该刊为快事。1928年3月,《南洋周刊》更名《交大半月刊》,改由校方出版,卷、期仍继续。

南洋通讯社(后称交大沪校通讯社),目的是“把校里的现行组织、学校行政、建设计划等,尽量告诉社会,使一般人都能尽情了解不可”。1923年设立专门办公室,有常驻社员14人,专责采集稿件。同时向上海的《民国日报》、《申报》;北京的《北京晨报》、《京报》,以及广州的《新民国报》等10城市30余家报馆推送本校新闻,宣传交大新闻动态及其研究成果。通讯社成立以后,成为沪上高校中较为活跃的新闻单位,上海各大报纸几乎每天都有本校新闻。

南洋周刊社与通讯社的成立,对于增进校友凝聚力,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生源质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作者:杨澜涛